Monday, March 31, 2014

睇多兩季又驚過

繼周六一場遮天蔽日的黃雨後,昨晚更迎來黑雨,從電視畫面只見商場像打開天幕般,雨水傾倒而下,認真恐怖,希望不會打亂讀者們放假的心情。
股市也陷惡劣境況,今年首季轉眼過去,恒指上周五收報22,065點計,首季暫累跌5%,而國企股指數雖重越見10,001點,可惜接近3個月亦累積回落7.5%。藍籌股王騰訊(700)股價跌至535元,首季累增僅8.2%而已。
同投行朋友談起,佢慶幸2013年市場環境不俗,基本上投資大行花紅差不到那裡,更相信是金融海嘯以來最理想,故此大家都憧憬今年繼續衝!衝!衝!希望谷生意,本來1月表現亦的確不俗,特別是企業借貸融資環境延續去年走勢,難免有點興奮,豈知踏入2月中開始轉靜,情況更有惡化跡象。
禤中怡八卦,與人民幣匯價下跌有關嗎?他嘆道,有時也不知是因還是果,因為老外大行持續唱淡內地,並且好像四重唱般,似乎大家都對後市有所保留,引致資金流出也屬正常。不過,佢話,大行認為,人幣大幅貶值機會不會太大。
望望Dealogic,首十大投行所處理的離岸人民幣相關貸款融資總額82.23億美元(約641億港元),經已相等於去年全年的67%,意味今年有機會較去年有顯著增長,只是未知人幣匯價回落究竟對今年餘下時間影響有多大。
至於具投資級別(Investment Grade)的企業融資方面,十大投行不計日本市場,亞洲區共處理108.8億美元(約848億港元),只相等於去年的696.6億美元(約5,433億港元)的15.6%而已,投行朋友亦話,當然,去年市道好景,發債情況又破紀錄,但即使難再創高峰,也不想生意回落得太快,只是恐怕在餘下時間要急起直追了。
他又話,今日投行生態已不再像以往般睇多幾季,頭頭只要多看兩季時間,萬一生意不幸持續走低,在抽屜內那份裁減人手名單又會再拿出來。
不過,佢話富二代始終有江湖地位,早年在一間環球銀行打工,見到uncle及auntie的仔女進駐,即使市道疲弱,該富二代整隊團隊成員差不多全部搬紙皮箱,該富二代地位依然穩固。
八卦後才知,他的爸爸是內地銀行老總級人馬,而那位富二代一單生意便足以養起整個團隊,所以投行對富二代不會拒諸門外。
投行朋友話,其實也不能因此便歧視內地人,畢竟見識過不少本地富豪第二代憑藉父母在私人銀行開設戶口的關係,成功獲加入投行的培訓機會,只是互利而已。禤中怡聽完只能苦笑。

(3月31日刊於《am730》)

Monday, March 24, 2014

李超人的秘密武器

正當新鴻基地產(016)發紅利認股證及新世界發展(017)供股逾百億元,另一地產大孖沙長江實業(001)竟然將所收旗下和記黃埔(013)的特別股息「派凸」予股東,反映資金之充裕,唯一能解釋的,就是該系早已藉分拆業務上市籌集大量資金在手。
數數手指,2011年長實拆匯賢產業信託(87001)、而和黃更已分拆港口於新加坡上市、旗下電能實業(006)拆港燈電力投資(2638),最有趣的是,悉數是信託式上市,仍控制管理權。
和黃上次大派特別息,已是07年仍上市的和記電訊國際售印度流動電話業務獲利870億元後,每股派特別息6.75元。
事隔7年後,由從事零售業務的屈臣氏集團接力,引入新加坡淡馬錫做股東,一來可以為這個隱藏的資產提供一個明確的估值,即整個屈臣氏集團值約1,763億元,而且「進可攻、退可守」,萬一市況逆轉,又可像以往電訊低潮期般,向股東低價買回英國3G業務股權,而在好景時,自然能以更高估值獨立上市。
對淡馬錫而言,該交易除了賺得投資回報外,或許更可助新加坡交易所贏得一隻巨型新股登陸,令對手倫敦交易所只能遙望長嘆。
或許大家較少留意,和黃管理層早於2011年時,已定下一個5年目標,希望屆時能將每股盈利(EPS)翻一番,按當時不計投資物業重估及出售投資的經常性EPS為5.29元計,即要見10.58元,而2013年該EPS已升至7.28元,較2011年度已累升37.6%,意味未來兩年要再升45%方可達標。
屈臣氏集團亦早於2011年定下於2016年前於內地開設3,000家「屈臣氏個人護理店」分店,目前已逾1,700間,發展速度依然驚人。
不說不知,屈臣氏集團早年大舉進軍歐洲,買入的Marionnaud經已擁有逾1,100間店舖,但卻非一帆風順,因為要調整各品牌的物流系統、人力資源等後勤部門,過去幾年也花了不少時間去整合各品牌業務,隨著逐步走出歐債危機,相信該市場也邁向發展期。
李超人最成功之處除了財技外,最厲害的是擁有一隊極其厲害的團隊,聽聞在短短一星期內,便要走訪歐洲多個國家,巡視業務外,即使日常在港,面對時差情況下工作絕不輕鬆,恍如自己經營一盤生意般。
當然,目前較繁忙的相信是霍大班,因為他要歐港兩地走,特別是要應付收購愛爾蘭另一電訊經營商的業務,需先獲歐盟開綠燈方可,遊說工作應不可少,聽聞大約5月底有眉目,但結果料比預期早,而若果整合成功,下一個隱藏價值的業務,相信是流動通訊業務了。

(3月24日刊於《am730》)

Monday, March 17, 2014

阿里擇美又戀港

香港有否新聞自由?與內地相比,當然有,可惜,更嚴重的是,政府有選擇性不接受採訪的自由,好像警務處長曾偉雄被問及何謂「社會安寧」,竟着記者自行理解。
另外,香港電視(1137)慘吃悶棍,竟連遠在北京的中國移動(941)董事長奚國華也熟悉這宗蚊型交易,兼幫通訊局一把,而非助買家,的確難能可貴,相信他們就出售流動電視牌照交易的調查相信很快有結果。
不過,制訂政策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蘇錦樑卻好像馬航客機消失了般,只交由負責執行工作的通訊局負責,未有現身講解及接受媒體採訪這件港人關注的事件,同樣是不接受採訪的熱辣例子。
其實,高官近年寫網誌無可厚非,但若果只有接收而沒有發問的機會,與一部宣傳機器無異。
至於近期動作頻頻兼新聞多多的阿里巴巴集團擾攘多時後,終於決定放棄在港上市計劃,並轉戰美國市場,相信科網王騰訊(700)繼續在港股成龍頭躉,因為具實力的,且有內地市場支援的實在不多,基金要在港買貨的選擇有限。
阿里巴巴集團是次往美國申請上市,有人認為是向港交所(388)施威脅,因為早有意見認為,阿里巴巴來港上市觸礁,關鍵是該集團採用的是合夥人制度,即由擁有少數股權的高層能夠控制公司,而港交所則堅持上市公司沿用「同股同權」的制度,保障普通小股東的利益。
當然,該集團的決定或許會讓本港成交額的貢獻有所減少,畢竟估值達逾1萬億元,單是集資額也非同小可,兼且如在港上市,對港交所的形象也有利好作用,吸引更多科網公司登陸,但對方早已部署兩隻「殼」,包括中信21世紀(241)和文化中國傳播(1060),反映對方要在港股市場幹一番大事業,依然有財技可行,根本不用港交所「遷就」而行,亦屬一大賣點。
或許同股同權也會有漏洞,像國美電器(493)大股東黃光裕為了籌錢還債,竟然安排公司去回購他所持的股份,損害小股東利益,但最終他要賠償一筆巨額金錢。
又例如上周證監會向法庭提出,取消德發集團(現稱野馬國際(928))前主席及3名前執行董事出任董事的資格,因為該公司在被頒令臨時清盤前不久,建議收購柬埔寨一家木材公司四成權益,並作虛假公布,指賣方為獨立第三方,但其實該交易是騙局,當中涉及一名沒有披露的關連人士,小股東所受傷更深。
禤中怡仍相信,香港監管機構有力把關,媒體的努力也不容忽視。

(3月17日刊於《am730》)

Monday, March 10, 2014

波動市害新股煞停?

馬來西亞航空一架飛往北京的航機失蹤,禤中怡祝願機上乘客和機員平安,又盼其家屬盡快了解真相。諷刺的是,經歷兩天,以今日科技之進步,又衛星、又導航,可惜連該航機情況如何也無法確定,可知人類之渺小,亦難怪家屬懊惱。
新股也有令人難解的景況。上周五一口氣兩隻新股齊臨門煞掣,包括由摩根大通及渣打做保薦人的新豐泰集團(1771)及由中金香港證券和中國銀河兼瑞信領軍的瀚華金控(3903),前者在內地賣豪華車,後者則經營向中小企貸款。
兩間公司均歸咎市況波動,不再繼續進行招股活動,顯然無論是中西金融機構也似乎不敵市場。但恒指於過去一個月上下波幅其實僅千餘點而已。
有趣的是,在內地從事主題公園及商業開發的海昌控股(2255)未聞叫停,或許招股價只能以中間位定價,依然有望於本周四掛牌,那麼是不是該集團保薦人法巴加美銀美林齊心合力,支持到底?至於內房陽光100(2608)也未見放棄,聯合保薦人中金香港和花旗也可能要力頂。
新股掛牌走樣或許影響氣氛,但新股保利文化(3636)上市兩日,上周五收報40.5元,較招股價33元仍有22.7%的進帳,理應吸引投資者追捧,希望在這股新股趨勢中獲利,但今次浪潮轉靜之快,實在難以想像。
中金香港證券分別做瀚華金控和陽光100的保薦人,但結果卻迥異,究竟是與公司行業背景影響,或是真的是市況波動有關?
談到保薦人,按過去兩年粗略估計,仍以國泰君安負責12隻IPO(新股發行)領先,其中10隻於掛牌首日報升,獲利率逾八成,至於做了11隻而排第二的,便有摩根士丹利(大摩)、中銀國際和海通國際,前兩間有7間為認購新股的投資者於上市第一日提供利潤,獲利率只有63.6%,而海通則略多一間至8間,助股東有斬獲,獲利率即時增至逾72%。
美林和高盛各自分別協助8間公司上市,表現卻大不同,前者有5間於首日賺錢,佔62.5%,而美資大行的高盛則僅有3間而已,獲利比例只有37.5%。
當然,純粹看保薦人而入市認購新股,不一定有賺,長線一點看,由中金香港證券及中銀國際亞洲做保薦人的伊泰煤炭(3948)於2012年7月上市至今,股價足足累挫了77%,場面認真恐怖。
題外話,上周談到《彭博商業周刊》香港版由單周變雙周後,該雜誌證實將改為以雙周刊形式出版,同時將於4月起,亦以雙周刊形式登陸台灣市場,即中港台三地同以雙周刊形式出版,但香港每本28元的售價相信會維持不變。

(3月10日刊於《am730》)

Monday, March 03, 2014

彭博商業單變雙

上周碰上黑色星期三,資深傳媒人劉進圖慘遭襲擊,令人心酸,那種好像不是要你亡,但要你致殘的恐怖手段,簡直視法治如無物。希望劉先生早日康復,家人亦平安。禤中怡也曾有臥病在床的經歷,故更盼望好友各方高抬貴手,給劉先生多些時間休息吧!
黑色星期三的另一慘況就是財爺那份預算案。自08至09年度至今,5年間盈餘合共1,836億元,這已扣除「派糖」後淨袋的,可惜即使去年消費物價指數增4.3%,各位納稅人只能承擔購買能力下降的命運,庫房肥了,免稅額及寬免仍不變。
未來5年,政府預測於2015至2016年度錄高達282.8億元財赤,未知是否抵觸量入為出原則,但計及另外4個年度盈餘預測,仍可累積532.2億元盈餘,2018至2019年度財政儲備將近8,000億元!
財爺又引述話最快7年後見結構性財赤,且看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今日公布的研究結果如何,相信連理財顧問也懂:「開源節流!」
可惜所謂擴闊稅基,空談多少年?去年,他話:「我們的稅基是有些狹窄的,因為就利得稅來講,其實我們繳最多稅的1,000家公司,已經給了七成多的稅。還有,另一個有趣的就是有九成多的公司是『一個仙』也不用付,這就是利得稅。
在薪俸稅方面,繳最多稅的20萬名納稅人,已繳了八成的稅,超過一半的工作人口不需要繳任何稅,這個看來我們的稅制都是比較窄的,亦有空間,我們是要做一些事弄闊一些,不過這個需要頗詳細的思量。」一年過去,又如何?
時間飛逝,現代傳播(072)於去年「626」登陸香港的《彭博商業周刊》繁體版也快將進入新一頁,雖然面世不足一年,聽聞計劃由周三新一期後,將由單周刊變身為雙周刊,究竟是經營環境惡化,抑或另謀發展。
該本中文繁體版出版時間與英文版《Bloomberg Businessweek》一樣為周刊形式,但同為現代傳播負責的內地簡體字版則為雙周刊形式,確實有所不同。據聞彭博授權供出版中文版時,已安排QC(品質控制),由專人看管內容,嚴格程度可想而知,即使是翻譯美國版的內容,也有中台好手負責,但香港始終有一套文化,將內容本地化成為工作一部分。
不過,若將繁簡兩版出版時間看齊,本港編採部還需要那麼多人手嗎?恐怕又有檢討人手資源,又或為策略調整一部分。況且內地市場始終較大,而今日在香港,叫人拿手機上網相信問題不大,要手執一本雜誌細閱,更欠缺坊間所謂的「股市冧把」,要提高吸引力著實不易。做傳媒怕斬,也怕飯碗被打爛。

(3月3日刊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