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6, 2006

慶幸我們還有80年代

中環近期興起一片「80熱潮」,在中環做到略有成就的中、高層,大都已經三、四十歲,而80年代正值是這群高收入人士的黃金青春期,Beyond、達明、Raidas、太極、張國榮、譚詠麟,全都是「80熱潮」的中堅分子。近期軟硬開Show,禤中怡公司內一些中生族便少有地齊聲高呼門票難求,甚至有人盛讚許冠英演唱會氣氛好,英哥唱功一流。我們這群中生族,近年不斷向「80熱潮」朝拜,有人說是思想懷舊,但從看軟硬Show的現場觀察,當中也有不少十來二十歲的青年族,多少或能說明「80熱潮」並沒有out,反而新生代能否接上才是問題。正如「80熱潮」中舞技出眾的有張國榮、郭富城等,但現時本地樂壇要數跳得勁的,想來想去也未能弄清楚,反而韓星朴志胤、Se7en及Rain的MV卻真是跳得出神入化。「80熱潮」從另一角度而言,其實亦具有重大意義,就是文化斷層問題。利用外國經驗來說明可能會較易理解,正如美國迪士尼公司,經典的米奇老鼠,在世界各地的主題公園中都是主角中的主角,但其實迪士尼公司數十年來不斷推出大量卡通動畫片,但Hit的程度始終不及經典的米奇,就是近年在Toy Story中憑着儍呼呼形象而大紅的胡迪及英雄得可以的巴斯光年,都只是二線主角,未能站在主角最前線,至令主題公園永遠都要以米奇作為代言人吧了。在香港,情況亦大同小異,「80熱潮」經典歌手們的精選唱碟成為很多唱片公司的銷量保證,動輒可以大賣二、三萬張,反而現今一代,若有一萬張的話已可說是樂壇新希望了。如此下去,現今一代未來要懷舊時,可能便只能望著韓星吧了。這對香港卻絕非好事,過去東南亞各地的朝拜對象必是香港明星,可視為一種娛樂文化工業出口,但現時反過來要靠入口來滿足自己,而往後下游工業如CD、歌星演唱會以至偶像產品等都必須外求,這種潮流文化的逆向發展,對文化工業的傷害有幾大,相信是難以估計的。禤中怡慶幸自己是80黃金年代的觀眾,但卻為現今的新生代擔心。
內地保險公司入股銀行成趨勢現時內地保險公司單靠保費收入增長及透過QDII機制作境外投資以提高回報率,對投資者來說已難以接受,因投資者用極高市盈率追捧這些保險股。因此保險公司透過收購與合併(M&A)發展業務,當中入股或收購銀行已成趨勢。例如有報道指中國人壽(2628)出資3.92億元(人民幣,下同),即每股5.6元購入興業銀行1.75%股權。 其實,國壽今次只是跟隨平安保險(2318)的投資步伐。平保早前宣布斥49億元(約47.57億港元)收購深圳市商業銀行89.2%權益,收購價相當於市帳率1.75倍,對於未有盈利提供的深商行而言,作價仍算便宜。為何保險公司爭相入股內地銀行呢?禤中怡不便「車大炮」,引述投資銀行的意見,認為保險公司收購內地銀行,不僅可展開本土銀行零售業務,更可為銀行提供發展業務的機會,交叉銷售保險等產品,對平保與深商行可產生協同效應,相信國壽此舉也是一樣。為何內地保險股股價不斷節節上揚?可能是保險公司每次都可「賤買」其他國有資產,如早前國壽出資32.52億元,即每股作價9.29元認購3.5億股中信證券,佔擴大股本後的11.89%,成第二大股東。出價較中信證券A股收市價12.47元,折讓約23%,算是買平貨。據了解,截至去年底興業銀行每股淨資產3.03元,去年淨利潤24.55億元,上半年該行稅前盈利27.8億元,按年增34.41%;以現價計國壽入股興業銀行市帳率僅1.84倍,(尚未計今年資產升值)已屬非常便宜,故國壽股價節節上揚。自以為股價過高而買put輪的朋友,恐怕其投資要等變廢紙了。有朋友說可能是藉保險公司入股保護國有資產的控制權吧。
(8月15日刊於《am730》)

4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