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fee or Tech?
上次分析以3年時間令業務翻身的大快活(052),今次再看看本地咖啡連鎖店:太平洋咖啡(Pacific Coffee)。本地咖啡連鎖店市場由「星巴克」(Starbucks)和「太平洋咖啡」主導,形象被包裝為專家級的休閒享受,定位亦屬中高檔次消費產品。理論上,利潤率高兼可將成本轉嫁消費者,但事實又似是另一回事。就讓我們看看整體飲食業在加租熱潮中,是否都仍能受惠本土消費暢旺。
其士科技(508)為太平洋咖啡的控股公司,於05年4月用現金收購太平洋咖啡。除了經營咖啡業務,集團主要是分銷「東芝」電腦、電話系統和其他資訊產品,另加一些證券投資。根據剛公布的06年度之全年業績,集團營業額較去年同期升21%至8.3億元,純利升22倍至3,720萬元。經營溢利4,288萬元,主要來自「電腦及訊息通訊科技」業務及「咖啡連鎖店」業務,分別佔42.8%及43.8%。電腦及訊息通訊科技業務的經營溢利升11.9倍,業績改善完全歸功於嚴格的成本控制,雖然營業額下跌4.5%,但作為政府及大型企業的合資格服務承包商,此業務於未來數年將可繼續貢獻穩定的盈利收入。
咖啡連鎖店這項新業務為集團未來的發展重點。06財政年度太平洋咖啡業務提供了10個月的營業額貢獻,經營溢利1,879萬元。若計12個月業績,營業額增長15.4%,但經營溢利倒退13.9%至2,239萬元。該年度經營溢利率為10.47%(差過大家樂(341)的12%),相較05年的14.5%,亦出現大跌情況,幸而下半年度跌勢已放緩,簡單理解,應歸因「租金及員工支出」上升的影響。實際上,因中高檔次消費定位,店舖選址須為租金升幅明顯的高級商廈,致使集團面對很大的成本上漲風險,而租金成本佔總體成本比例亦確實由往年的25%上升至29%。
除此以外,這裡還有另一風險因素。太平洋咖啡易手後,分店總數由44間(香港39間及新加坡5間)增加至57間,相信這個29.5%的年增長率應是經營溢利率大跌的元兇。集團目前在香港經營44間咖啡店、新加坡8間、上海3間、北京2間,並計劃以自營方式於未來3至5年增加於香港、澳門、新加坡及國內主要城市的分店數目至150間,每年平均開設25間太平洋咖啡,資本開支約2,500萬元,可見集團的擴張計劃絕不保守。
其士科技正編織着一個業務轉型的故事。明顯地,電腦及科技本業長遠將被咖啡業務取代。管理層面對來自世界級咖啡企業星巴克的激烈競爭,認為盡快開拓中國市場可以殺出一條血路。可是,外來者於中國市場進行急速擴張並成功的例子始終屬少數,相較星巴克的美國風和提倡「用心感受咖啡」,太平洋咖啡的特點是多一分休閒體驗,另一優點是管理層在國內有較多的投資經驗與營商歷史,但這些相對優勢看來都並不足以提升太平洋咖啡在中國市場擴張的成功比率。其士科技的股價於業績公布後創近年新高,以升至2.3元計,估值為07年預期市盈率10倍,而上周五收市價已高見2.53元。留意計算咖啡業務的擴張風險,令回報對風險比率相對偏低,加上「科技」業務仍提供集團四成經營溢利,這亦會拖慢整體盈利增長。以目前估值,禤中怡選擇暫時放棄做咖啡店的小股東,寧願先飲多一杯「Mocha」。
(7月31日刊於《am730》)